空調使用中又存在哪些誤區呢?
誤區一:空調長時間不用沒關系
中央空調的工作是壓縮機,里面有潤滑油。如果長時間不使用,潤滑油會凝結,再次使用的時候有可能會造成壓縮機卡死。
誤區二:空調房的空氣不需更換
現在有許多空調都攜帶了負離子、氧吧等功能,許多用戶覺得由這些空調制冷的空氣,就非常環保健康了,因此長時間開著空調。其實有利于人健康的是自然的空氣,不能因為追求健康干凈的空氣而完全自然環境。
格力中央空調制冷費電還是制熱費電
“制熱模式”則是相反的過程,壓縮機內氣態的制冷劑進入的是室內的交換器,變成液體,放出熱量,于是室內就變熱啦~
那液態的制冷劑繼續往哪兒走呢?它再通過管道流向室外的交換器,變成氣體,再進入室內······總之,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(不管制熱還是制冷都是這樣的~)。所以,空調才能源源不斷地為室內輸送冷氣或者熱氣。
弄明白空調的工作原理,制冷制熱哪個更耗電豈不是so easy?其實,并不是!情況遠比想象的要復雜。
以市場上某空調品牌為例,一臺家用1.5匹壁掛式空調,制冷量為3550瓦,制冷功率是1080瓦,能效比為3550÷1080≈3.29;制熱量為3950瓦,制熱功率為1130瓦,能效比為3950÷1130≈3.50 。所以,從理想狀態考慮,似乎空調制熱的效率更高,更節約電能一些。 來,給您分析一下,情況有多復雜~
1.空調銘牌中制熱量的多少,其實也打了折扣。國家相關標準規定了空調額定高溫制熱量的標準試驗工況:室外6攝氏度,室內20攝氏度。而我們冬天使用空調時,室外溫度常常比6攝氏度要低,甚至在零下~
格力中央空調制冷費電還是制熱費電
家用空調的設計一般是基于制冷的標準工況設定的。所以,換熱器的設計、制冷劑的選取等,目的是優化制冷,因此犧牲了一部分制熱的性能。滿足不了需求的部分,就由電熱絲發熱輔助升溫。而且,電輔熱的耗電量要比制冷劑搬運熱量的耗電量大得多。開了電輔熱,耗電量上可是相當于又開了一臺空調,而制熱效果卻······
如果考慮到使用空調的實際溫度,制冷制熱哪個更耗電就更清楚啦~假設夏季室外溫度是35攝氏度,冬季室外溫度是0攝氏度。如果將空調設定26攝氏度,那么空調制冷時的溫差為9攝氏度,而制熱的溫差要達到26攝氏度,哪個更耗電顯而易見!
當然,可能有小伙伴會說了,冬季溫度26攝氏度太高了!國家明明有規定室暖溫度是18(±2)攝氏度,空調設定26攝氏度也太浪費能源了。我們即使按照這個溫度算冬季的能耗也是高于夏季的。